《心智圖法-理論與應用》試閱1:心智圖法的緣起 | 孫易新心智圖法

Loading

返回上頁

《心智圖法-理論與應用(修訂版)》試閱1:心智圖法的緣起

image
後現代主義講求Mapping概念,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化學家詹明信(Fredric Jameson)提出Mapping這個名詞之後,隨後也有許多後現代主義學者跟著使用。Mapping對於閱讀者具有指示作用,以圖形或圖表的方式組合有關聯的概念,進而說明相關概念之間的關係。

|諸位心理學家提出心智圖模型
美國西北大學認知科學心理學家柯林斯(Allan M. Collins)教授於1960年代提出的語意網絡(Semantic Networks),康乃爾大學的諾瓦克(Joseph D. Novak)在1970年代與其研究團隊所提出的概念構圖(Concept Map),都具備了Mapping的功能。英國大眾心理學家東尼.博贊(Tony Buzan)也在1974年透過《心智魔法師:大腦使用手冊》(Use your Head)一書向世人介紹放射思考(Radiant Thinking)模式的「心智圖法」。

心智圖法是能讓智力有效運作的方法。智力的定義則因不同的理論取向而有不同的意涵。心智圖法是否能自成為一種理論,或只是一種良好的智力實踐原則?關鍵在於能否經由相關文獻的整理、探討,再從實務的檢驗中,透過綜合、比較、分析及批判等過程,逐漸建構屬於心智圖法的理論基礎。本書目的旨在梳理並紮根心智圖法的相關理論基礎,並提供良好的實踐指導原則。本章將先為大家介紹心智圖法的緣起與意義。
 

第1節 心智圖法的緣起

英語教學泰斗喬伊‧雷德(Joy Reid)博士在《不同風格不同的學習者》(Different Styles for Different Learners)一書中指出,人類的學習型態若以身體的知覺來區分,可分為視覺型、聽覺型、動覺型、觸覺型、團體型及個人型六類。

每一種學習型態都有優點,但論及方便性與實用性,視覺型占有極大的優勢,不但容易吸收資訊,也方便表達想法。羅伯特‧麥金(Robert Mckim)也強調,有效的視覺思考必須包含三種視覺意象:
(一)知覺的意象:視覺對物質世界的感知,也就是我們看到並記憶在腦子裡的經驗。
(二)心靈的意象:以知覺意象記錄下來的資料,並在腦中運用想像力產生出來的圖像。
(三)圖表式的意象:運用塗鴉、素描或是以一種可溝通的圖表記錄思考過程,或與他人意見交流。
 


心智圖(Mind Map)是一種視覺化的圖像,依照人類大腦最自然的思考方式,以直觀的圖解方式、網絡化地描述多個概念之間的關係,或呈現大腦思維過程,可以幫助我們激發創意、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和記憶力、快速掌握並交換資訊與知識的筆記技巧。

今天我們熟知的心智圖是東尼.博贊在1971年產生初步的構想,並在《心智魔法師:大腦使用手冊》一書中,向世人介紹此一劃時代的學習與思考方法。博贊聲稱他是受到柯茲比斯基(Alfred Korzybski)的「一般語意學」(General Semantics)所影響。植基於語意學的心智圖,是一種反應出我們大腦思考模式的視覺化思考工具。

從博贊心智圖的放射思考結構,可看出與中國易經中的「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以及若干二十世紀早期學者研究的「圖解思考組織圖」(Graphic Organizer)非常類似。

例如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家托曼(Edward C. Tolman)提倡的「認知地圖」(Cognitive Map)
認知地圖(Cognitive map)
認知地圖(Cognitive map)


日本品管大師石川馨(Kaoru Ishikawa)所創的「魚骨圖」(Fishbone Diagram)
魚骨圖(Fishbone Diagram)
魚骨圖(Fishbone Diagram)

諾瓦克和高溫(Bob Gowin)提出的「概念構圖」
概念構圖(concept Map)
概念構圖(concept Map)

尤其是1960年代美國西北大學的柯林斯(Allan M. Collins)教授研究的「語意網絡」已經具備心智圖的雛形,因此也被稱之為現代心智圖之父。
 
語意網路
語意網路


​​​​​​​本文摘自孫易新博士《心智圖法理論與應用(修訂版)》,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,禁止商業使用,並須註明來自「孫易新心智圖法」及附上原文連結。
返回上頁

推薦閱讀

推薦課程

Back To Top
+886-2-2346-6136
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