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上頁
《心智圖法-理論與應用(修訂版)》試閱3:理論基礎
一個概念、技巧或方法的科學化及學術化,必須植基於相當的理論基礎。此理論基礎或源自於既有理論,或來自實務的檢驗,經由綜合、比較、分析及批判等過程,去異求同後逐漸歸納建構出屬於本身的理論基礎。
有人認為,講求實務應用比探討、研究一大堆理論來得重要。殊不知實務知識也會落入不務實的窘境,因為隨著環境因素變遷,原本實務的東西變得不適用,這時理論的功能就會顯現。因為理論是用來解釋、說明與預測某種現象的產生原因、過程及結果。
換句話說,理論是一種觀看的視角、思考方式,作用在於「瞭解」、「反省」與「批判」實務的現象。透過實務經驗累積,我們歸納出了理論,也因為具有理論基礎,得以修正實務應用,彼此關係乃相輔相成。
心智圖法亦不例外,必須從理論基礎來發展出實務應用。從我分析過百餘篇台灣心智圖法相關學位論文的研究結果發現,有關心智圖法「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」的know how與know why的實務經驗經得起科學方法檢驗,意即心智圖法在台灣的發展,已經和英國博贊的心智圖法在知識論、方法論與實務應用上有差異,更具有進步性與實用性。
論及心智圖法,「心智」必然與大腦有著密切關聯。以下是幾則有關大腦的描述:
「博贊把我們人類的大腦比喻成一個沉睡的巨人,這個巨人擁有像銀河那麼多星星的神經元,舞動著大腦宇宙的銀河之舞。」
「莫斯科大學阿諾金(Petr Kuzmich Anokhin)教授表示,大腦蘊藏的潛能無可限量,但有史以來,還沒有一個人完全發揮大腦的全部潛能,因此有所謂我們只開發使用大腦十分之一的說法。諾斯與博贊也指出,我們在1950年代只使用大腦50%的能力,到了1960年代降到25%,1970年代再降到10%,1980年代再降到4%,到了1990年代只剩下1%。」
「大腦內約有一千億個腦細胞或稱神經元(NEURON),每個都可以與相鄰的神經元產生一萬次突觸的接觸,如此一來,每個腦內細胞與細胞連接可以有十的十五次方那麼多,這代表我們永遠不會缺乏心智的儲存空間。有人計算出普通人一生積蓄的記憶占據約十的十七次方個位元資訊,意思是普通人的腦內可以放到兩千萬張電腦光碟資料,約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所有收藏的五百倍,可以寫滿七.五兆張紙。除了神經元之外,大腦還有更大的第二級細胞,神經生物學家稱之為膠質細胞(glial),每一個神經元約有十個膠質細胞,總數為一兆,膠質細胞的部分功能似乎是神經元的保母,也產生及接收神經傳導物質。由此可見,智力並不是由腦的大小來決定,而是由神經元的連結數目多寡分出高下。」
我們真的只用到大腦這麼一點點能力嗎?這迷思廣為流傳,卻一直無法獲得真正解答。不過我們若注意不幸中風的病患,他們腦中一小部分受損就造成行動癱瘓、語言困難、喪失記憶,如果我們日常生活只用不到大腦一半的能力,還可能行走自如,照常工作、學習?其實我們要關注的重點應該是,能否充分、正確、有效地運用大腦的心智能力。
心智圖可以解釋為心智地圖,是反應大腦思考與學習的最自然模式。
博贊在其最早著作《心智魔法師》及經典著作《心智圖聖經》中所論述的心智圖法範疇包含:認識大腦及大腦的工作原理、記憶原理與技巧、正確的閱讀方法、創造力、放射思考的心智圖,以及在學習與工作上的應用。其理論基礎因此包含了大腦訊息處理、知識表徵、建構主義與後設認知。
現在就讓我們進一步探索,檢視腦力、智力、語意學、圖像組織、圖像思考、色彩學與心智圖法之間的關聯,梳理出一套邏輯架構來驗證,並建構出心智圖法的know why知識。
返回上頁

有人認為,講求實務應用比探討、研究一大堆理論來得重要。殊不知實務知識也會落入不務實的窘境,因為隨著環境因素變遷,原本實務的東西變得不適用,這時理論的功能就會顯現。因為理論是用來解釋、說明與預測某種現象的產生原因、過程及結果。
換句話說,理論是一種觀看的視角、思考方式,作用在於「瞭解」、「反省」與「批判」實務的現象。透過實務經驗累積,我們歸納出了理論,也因為具有理論基礎,得以修正實務應用,彼此關係乃相輔相成。

心智圖法亦不例外,必須從理論基礎來發展出實務應用。從我分析過百餘篇台灣心智圖法相關學位論文的研究結果發現,有關心智圖法「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」的know how與know why的實務經驗經得起科學方法檢驗,意即心智圖法在台灣的發展,已經和英國博贊的心智圖法在知識論、方法論與實務應用上有差異,更具有進步性與實用性。
論及心智圖法,「心智」必然與大腦有著密切關聯。以下是幾則有關大腦的描述:

「博贊把我們人類的大腦比喻成一個沉睡的巨人,這個巨人擁有像銀河那麼多星星的神經元,舞動著大腦宇宙的銀河之舞。」

「莫斯科大學阿諾金(Petr Kuzmich Anokhin)教授表示,大腦蘊藏的潛能無可限量,但有史以來,還沒有一個人完全發揮大腦的全部潛能,因此有所謂我們只開發使用大腦十分之一的說法。諾斯與博贊也指出,我們在1950年代只使用大腦50%的能力,到了1960年代降到25%,1970年代再降到10%,1980年代再降到4%,到了1990年代只剩下1%。」

我們真的只用到大腦這麼一點點能力嗎?這迷思廣為流傳,卻一直無法獲得真正解答。不過我們若注意不幸中風的病患,他們腦中一小部分受損就造成行動癱瘓、語言困難、喪失記憶,如果我們日常生活只用不到大腦一半的能力,還可能行走自如,照常工作、學習?其實我們要關注的重點應該是,能否充分、正確、有效地運用大腦的心智能力。
心智圖可以解釋為心智地圖,是反應大腦思考與學習的最自然模式。
博贊在其最早著作《心智魔法師》及經典著作《心智圖聖經》中所論述的心智圖法範疇包含:認識大腦及大腦的工作原理、記憶原理與技巧、正確的閱讀方法、創造力、放射思考的心智圖,以及在學習與工作上的應用。其理論基礎因此包含了大腦訊息處理、知識表徵、建構主義與後設認知。
現在就讓我們進一步探索,檢視腦力、智力、語意學、圖像組織、圖像思考、色彩學與心智圖法之間的關聯,梳理出一套邏輯架構來驗證,並建構出心智圖法的know why知識。